新能源动力电池(特别是石墨负极材料)生产过程中的石墨废水,作为典型的“高悬浮物、高COD、难处理”工业废水,已成为制约企业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的关键瓶颈。其不仅处理难度大,更给企业带来多重挑战。
生产工艺瓶颈:
石墨废水中含有大量微米甚至纳米级的石墨颗粒,悬浮物(SS)浓度极高,若不经高效预处理直接进入后续生化系统,极易造成系统堵塞、微生物活性受抑制,导致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瘫痪,严重影响生产连续性与产品良率。
合规达标压力:
根据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(GB 8978-1996)及浙江省更严格的地方标准,外排废水中SS及COD需达到极低水平。传统沉淀或气浮工艺处理效率有限,一旦超标,企业将面临高额罚款、限期整改甚至停产的风险。
运营成本负担:
石墨颗粒性质稳定、难以沉降,传统处理方法常需投加大量化学药剂,不仅导致药剂成本高昂,且产生大量含水率高、难脱水的化学污泥,后续污泥处置成本成为企业沉重的经济负担。
石墨废水具有“悬浮物浓度极高、颗粒粒径微小、COD成分复杂、水质水量波动大”的特性,对预处理系统的去除效率、抗冲击能力和运行经济性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。
天得一环境定制方案:高效絮凝沉淀系统,精准破局
针对石墨废水“难沉降、高负荷、处置难”的核心痛点,天得一环境构建了 “精准改性破稳 + 高效絮凝 + 高密度斜管快速沉降” 的一体化预处理系统。依托核心专利技术,实现“高效分离 - 深度减负 - 污泥减量”的全流程优化。
我们的核心高效絮凝技术,能够打破微小石墨颗粒的表面电荷稳定结构,形成密实、硕大的矾花,沉降速度比传统工艺提升5-10倍。同时,系统配套的智能加药及污泥循环系统,可根据进水水质实时调整药剂投加量,并实现部分污泥回流,不仅确保了出水效果的稳定性,更大幅降低了药剂消耗和污泥产量。

实战案例:绍兴某新能源汽车刀片电池石墨废水预处理项目
项目背景:作为全球领先的刀片电池生产基地,其石墨负极材料车间产生大量高浓度石墨废水,日处理水量达 240m³/d。
处理痛点:进水SS浓度高达 8000mg/L,COD高达 80000mg/L,颗粒微小,传统工艺难以有效去除,严重威胁后续生化系统的稳定运行。
天得一方案:采用高效絮凝沉淀系统进行预处理。
卓越成效:
系统投运后,经业主及第三方权威机构连续检测,效果显著:
出水水质优异:预处理单元出水 SS稳定≤200mg/L,COD≤60000mg/L。
核心指标卓越:SS去除率 > 97.5%,COD削减率 > 25%,极大减轻了后续MVR及生化处理单元的负荷,保障了全厂水系统的稳定达标。
运营成本可控:相比传统工艺,化学药剂投加量降低超30%;产出的泥饼含固率高,密实度好,污泥外运处置量减少了40%,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长期经济效益。
稳定可靠运行:系统全自动化运行,抗冲击负荷能力强,自投运以来连续稳定工作,为新能源车企的绿色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,顺利通过环保部门的严格审查。

天得一环境凭借在新能源废水领域的深厚积累,通过技术创新,成功将石墨废水这一“黑难题”转化为企业绿色发展的“加分项”,助力行业领军者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。